電磁波是我們每天都接觸到但看不見的東西,它究竟是什麼?
電磁波 Electromagnetic Fields (EMF) 是由振動的電場和磁場相互垂直交替產生,並以波的形式在空間中傳播能量,太陽光穿過太空到達地球就是一種,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投入平靜水面後產生的「漣漪」,只是這個漣漪是電和磁的能量在空間中傳遞。
電磁波根據其頻率 (或波長) 的不同,可以分為很多種類,從低頻到高頻排列,形成一個像短片中所顯示的電磁波譜 (Electromagnetic Spectrum)。能量與頻率的關係很簡單:頻率越高、波長越短的電磁波,其攜帶的能量就越高。其次要知道的就是輻射分兩大類:
游離輻射 vs. 非游離輻射:
- 游離輻射 (Ionizing Radiation):指頻率極高、能量極強的電磁波(如X光、伽瑪射線)。它們的能量足以打斷人體細胞的化學鍵,將電子從原子中「游離」出來,從而直接破壞細胞內的DNA結構,確實有明確的致癌風險。
- 非游離輻射 (Non-Ionizing Radiation):指頻率較低、能量較弱的電磁波 (如無線電波、微波、紅外線、可見光)。它們的能量不足以打斷化學鍵或游離原子,因此不會直接破壞DNA。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電器、通訊設備產生的電磁波都屬於此類。
非游離電磁波其中亦產生熱力,或有熱效應 (thermal effect) 的電磁波,微波爐就是一種,它能使水分子劇烈振動而產生熱能,監管機構都將國際安全標準 (如ICNIRP、FCC) 設立在微波以下的強度,確保公眾暴露於遠低於會產生熱效應的水平以下的電磁波。
除了有熱效應非游離輻射外, 有非常寬廣的波段是屬於沒有熱效應 (non-thermal effect) 的非游離輻射,這就是我們所關注的,主要來源於:
- 極低頻 (Extremely Low Frequency) 電磁場:電線、高壓電塔、變電箱、家用電器如吹風筒、電熱毯等;以及
- 通訊系統射頻 (Radio Frequency):來自手機、Wi-Fi 路由器、4G及5G手機發射射站、藍牙設備、雷達等。
核心爭議是:什麼叫安全的水平?
監管機構的標準不是年年更新,但通訊系統的輻射頻率則日益升高,而且是避無可避,誰能說在長期暴露下對健康沒有任何影響?
世界衛生組織 (WHO) 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(IARC) 早在2011年將射頻電磁場 (即手機訊號) 歸類為 「2B類致癌物」,即「可能對人類致癌」(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)。之後有很多研究顯示電磁波有機會導致失眠、專注力下降、疲勞、生育及更嚴重問題,這些都全部是捕風捉影嗎?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證明,可能不能建立直接的因果關係,但是否等於沒有間接的關係,以及隱藏著的影響?
科學的本質是不斷探索和修正,在證實吸煙危害健康,或石棉會導致肺癌之後,要經過幾十年才有真正的管制,部分原因可能是想有更長期性的研究,才認為證據確鑿,但在這種官僚性的制度下,普羅市民就成為不必要的受害者,所以我們建議不妨採取「謹慎避免 (Prudent Avoidance)」的態度,以一些簡單的措施來減少不必要的暴露,可為兒童及已處於亞健康狀況的人士帶來一定的保障:
手機使用:
- 使用免提聽筒或耳機通話,讓手機遠離頭部。
- 訊號弱時 (如電梯、車內) 盡量少講電話,因為手機會以最大功率運作。
- 發簡訊或使用網路通話 (如 FaceTime, WhatsApp call) 通常比直接貼著耳朵通話暴露量低。
與發射源的距離:
- 距離是我們最好的防護。電磁場強度會隨著距離增加而急劇衰減。
- 盡量將睡床遠離電線及拖板。
家居的防護:
- 無需使用Wi-Fi時 (如睡覺) 關閉路由器,並選用備用式智能Wi-Fi路由器,感應到家中所有無線設備被停用,就會於一分鐘後完全終止電磁波發放,到任何一部無線設備再連線,Wi-Fi網絡就會立刻自動重啓。
- 窗外如有手機發射站,可以電磁波防護布製成窗簾或用防護窗貼等。
我們笑稱為電磁波驅魔人的葉熾文 Jasper 對電磁波方面有深入與實踐性的研究,自2015 開始提供家居檢測服務,包括電磁波、地理環境檢測,以及置業前檢測等服務,至今已造訪超過500家居及辦公室等,累積寶貴經驗,更十分了解普羅家居的需要,如有需要,可聯絡 Jasper 預約電磁波檢測服務。
- 葉熾文:電郵 jasper@bbiocentral.com / WhatsApp 6162 7991
- 食療主義:電話 2690 3128 / WhatsApp 5463 1592